首页 > 绿色金融 > 绿色项目 > 其他 > 发展绿色金融 G20研究小组提出七项可选措施

发展绿色金融 G20研究小组提出七项可选措施

金融时报2016年08月29日09:20分类:其他

核心提示: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总结各国经验和市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七项主要可选措施,各国可以考虑采用适合自己国情的多项措施,以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私人部门绿色投资的能力。

在中国,“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16年,担任G20主席国的中国在“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下,首次将绿色金融纳为G20峰会重点议题进行探讨,反映出各国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和绿色金融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 

以中国为例,多项研究估计,绿色产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至少需要3万亿元到4万亿元的投资。据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计,在未来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占比只能是10%至15%,这意味着社会资本投资比重必须占85%至90%。 

“在目前价格体系无法充分反映污染项目负外部性和绿色项目正外部性的情况下,如何抑制对污染性行业的过度投资,吸引足够的社会资金配置到绿色产业,用有限的政府资金撬动几倍、十几倍的社会资金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面临的一大挑战。”马骏说。 

中国面临的绿色发展问题也困扰着全世界。为促进全球更加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型增长,中国任G20主席国后推动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以鼓励各国根据国情特点,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绿色金融提高全球金融机构的绿色化程度和资本市场向绿色产业配置资源的能力。该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央行担任共同主席,联合国环境署担任秘书处的工作。 

在即将召开的G20杭州峰会上,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将向峰会提交《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这将是今年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最主要的成果。马骏表示,报告体现了来自G20成员的广泛共识,平衡了具有不同政策倾向和自然禀赋的各国观点。 

在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考虑规划和发展绿色金融,显示了G20的领导力和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识别绿色金融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对银行绿色化、债券市场绿色化和机构投资者绿色化等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专家估计,目前绿色金融占全球金融活动的比重还非常低,例如,根据一些国家对绿色信贷的本地定义,只有5%至10%的贷款余额是绿色贷款;全球只有不到1%的债券是贴标的绿色债券。 

“绿色发展面临巨大资金需求,全球每年需在绿色产业投入几万亿美元,因此绿色金融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识别和克服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马骏说。 

对此,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分析了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其中部分挑战是绿色项目特有的,如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困难、信息不对称、分析能力不足和缺乏对绿色概念的明确定义等。还有一些挑战则属于多数长期项目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期限错配。 

马骏表示,绿色金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这些外部性既可以是绿色项目带来环境改善的正外部性,也可以是污染项目带来环境损害的负外部性。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困难会导致“绿色”投资不足和“棕色”投资过度。针对这些问题,一些国家采取了包括贴息、优惠贷款、担保等措施,以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改善绿色项目的回报率。 

关于期限错配,马骏指出,在全球几个主要市场,银行的平均贷款期限只有两年左右。这就导致了长期资金供给不足,使得长期项目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许多绿色项目是长期项目,因此面临着期限错配所导致的融资约束。 

解决期限错配的方法包括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和其他以绿色项目收益为支持(抵质押)的融资工具。中国在去年年底开始建立绿色债券市场,今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已居全球第一。 

马骏还提及绿色定义的缺失。他强调,缺乏对绿色金融活动和产品的清晰定义,投资者、企业和银行就难以识别绿色投资的机会或标的,还可能阻碍环境风险管理、企业沟通和政策设计。因此对绿色金融和产品的适当定义是发展绿色金融的前提条件之一。 

目前,在中国、孟加拉国和巴西,已经在国家层面上推出了对绿色信贷的定义和指标;国际资本市场协会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也分别推出了对绿色债券的“国际定义”和“中国定义”。但是不少国家还没有采纳任何一种对绿色金融或对主要绿色资产类别的定义。 

在信息不对称这一问题上,马骏表示,如果企业不披露环境信息,就会增加投资者对绿色资产的“搜索成本”。此外,若没有持续的、可以信赖的绿色资产“贴标”,也会阻碍绿色投资发展。在一些国家,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的数据管理各自为政,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据了解,近年来,全球20多个证券交易所引入了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分析能力不足,无法识别和量化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的信用和市场风险,因而低估“棕色”资产的风险,高估绿色投资的风险。结果,污染性项目仍然获得了过度投资,而绿色项目则面临投资不足问题。 

“对环境风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应对风险,更有效地将环境外部性进行内部化,进而有利于动员私人资本加大绿色投资。”马骏表示。近年来,包括英格兰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一些机构已经开展了对环境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定量分析,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提出发展绿色金融的可选措施 

“我们相信,如果能够有效地克服上述五大障碍,就能在全球范围推动绿色金融的较快发展。”马骏说。 

针对绿色金融所面临的挑战,各国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以克服。比如,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包括税收、补贴和监管措施在内的许多手段,试图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这些手段对强化绿色投资作出了贡献,但对于私人资本的动员能力仍然不足。在政府财政能力相对有限的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 

马骏表示,许多发展绿色金融的选项,包括发展绿色金融产品、风险分析工具和管理方法,将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过他强调:“G20、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也可以在强化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提供更强的政策信号和完善绿色金融相关定义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们看来,这些努力将为全球发展绿色金融提供有利的环境。”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在总结各国经验和市场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下主要可选措施,各国可以考虑采用适合自己国情的多项措施,以提升金融体系动员私人部门绿色投资的能力。 

第一,提供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在绿色投资战略框架方面,各国政府可向投资者提供更加清晰的环境和经济政策信号,包括如何具体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议》的设想。 

第二,推广绿色金融自愿原则。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与私人部门可共同制定、完善和实施可持续银行业、负责任投资和其他绿色金融领域的自愿原则,并评估执行这些原则的进展。 

第三,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G20与各国政府可推动扩大和强化包括SBN(IFC倡导的可持续银行网络)、PRI(联合国责任投资准则)在内的国际能力建设平台和相关国内机构的作用。这些扩展后的能力建设平台可以覆盖更多的国家和金融机构。 

第四,支持本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对有兴趣发展本币绿色债券市场的国家,国际组织、开发银行和专业市场机构可在数据收集、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支持可包括与私人部门共同制定绿色债券指引和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培育绿色债券认证的能力。开发银行也可考虑通过担任基石投资者和进行示范发行来支持本币绿色债券市场的发展。 

第五,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政府和市场主体可通过双边合作来推动绿色债券跨境投资。在合作中,市场参与方可研究设计共同认可的绿色债券投资协议。 

第六,推动环境与金融风险问题的交流。G20和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可通过支持交流和对话,推动私人部门和研究机构探讨环境风险问题,包括金融领域如何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及管理的各种方法等。 

第七,完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测度。基于G20和其他国家的经验,G20和各国政府可推动研究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及相关定义,并分析绿色金融对经济和其他领域的影响。

[责任编辑:陈周阳]